哇叽文学 > 现代言情 > 穿越女的科举拜官路

60-7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穿越女的科举拜官路》60-70(第11/12页)

    不过等到晚上,回到书院的许清元又恢复成往日的模样,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放榜后,距离殿试也不过剩下十几天而已,在书院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她过着枯燥却简单的生活,也因此感觉时光飞逝,总觉得只有眨眼的功夫,殿试就已经临至。

    通过会试的贡士们在承天门外齐聚,经过侍卫搜查无误后,跟随着礼部侍郎和内官走向殿廷。许清元不是第一次入宫,却是第一次从这条路走。她一路上踏着白色的砖石铺就成的一条彰显着皇权的道路,迈过一阶阶步梯,仿佛自己也离这权力更进了一步。

    一行两百位举人没有发生一丝声音,连呼吸声都几不可闻,等到迈入含元殿时,各位贡士们的小心劲儿更是不一般,生怕自己的鞋底沾到门槛上,好几个人以夸张的大动作跨过门槛。许清元虽然也一直小心谨慎着,但还不至于到如此地步。

    此时的朝堂上已经摆满了案桌和椅子,礼部侍郎拿着名册一一念名字,除了今年通过会试的贡生,还有其他大约二十人左右是往年因其他原因未能参加殿试的考生,大家按照编号站到案桌旁边。好在这个过程不算漫长,许清元与其他考生一样,从头到尾垂着眼,不敢随意看向上首情形,但她入殿的时候通过种种迹象判断,皇帝应该还没到场。

    没过多久,朝堂一侧传来一阵由远及近的脚步声,贡士们纷纷提起一口气,内心猜测着来人身份。

    很快,内官的声音响起,解答了他们内心的疑惑:“皇上驾到!”

    许清元与其他人一起,立刻跪下山呼万岁。好在她现在还有心情想,这种情况下的临安郡主一定是心态最放松的一个,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一点输给她才好。

    是的,虽然临安郡主内心是偏向女官一方,甚至曾经暗中帮助过她,但同时许清元也将其视为难得的对手,会试的名次存在运气成分,若非如此,两人应该在伯仲之间。好在还有一场殿试,这是一场不会落榜的考试,也是一场给进士们排名的考试。

    皇帝在贡士中间扫过几眼,眼中露出一丝笑意,今年的女贡士比往年要多上不少,是件好事。他轻轻一抬手,内官田德明立刻道:“平身!”

    片刻后,一道属于老年人的声音响起,他宣读的却是圣旨,此圣旨不同以往,其中包含着本次策论题目,因此每个人都屏气凝神,生怕听差一字半句,误了大事。

    “……殿试考题为:女官之制,应存之?应黜之?……”宣读之人的声音语调虽然苍老,但仍能听出其丹田之气雄厚非常,在场所有贡士均能轻松听清每一个字,但大家脸上的表情却各不相同。

    对女官制度早有意见的男性儒生面上努力维持着平静,但心中却激动不已,想到平日大家对该制度的讨论批判,信心空前高涨,恨不得立刻坐下开始答题。

    而女贡士们却纷纷暗皱眉头,认为出题之人定然没安好心,作为即将出仕的女官,她们自然要好好为该制度辩护,以保自己将来的前途。

    许清元却在衡量这个如此敏感的题目到底是谁出的,这对于她如何答题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殿试虽然是皇帝监考,但国家大事那么多,一场小小的考试不可能值得花费皇帝太多心力。殿试从组织、出题、监考、批阅、定榜各个环节均有百官参与,光殿试题目这一项,就是由诸多内阁大学士拟定,再将数个题目提供给皇上供其选择。

    许清元没忘记曾经的内阁大学士方若希就是黄老尚书的得意门生,可见他插手内阁事务之深,操纵殿试考题似乎不是做不到。

    然而皇帝却从众多考题众选择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性且曾经掀起过几次派系争斗的题目作为殿试题目,他又想看到些什么呢?

    作者有话说:

    第70章

    在圣旨宣读完毕后, 贡士们依令归座,不少人略略构思后便直接提笔开始写, 许清元抱臂沉思, 迟迟没有动笔。

    如果这道题目是由黄老尚书和皇帝共同选定,那两人想看到的答案应该是迥然不同的。黄尚书应该是想给女官制度松松土,能把这面墙推倒更是再好不过, 而皇帝自不用说,该制度是他选拔无背景人才的稳定来源,自然是力保到底。

    出于己身利益考量, 她当然坚定拥护女子科举及女官制度,可本次考生的答题方向将会出现惊人的重合, 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可以预想大概只会归为两类,而她不仅要承担为女官制度发声带来的被阅卷考官嫌弃的可能, 还要跟众多持相同观点的女贡士竞争排名, 处境不可谓不艰难。

    既然如此,如果想要与众不同且盖过考官的偏见, 文章必须出奇制胜。

    在手快的贡士已经写完五六百字的时候, 许清元终于提起了毛笔。

    自先秦以来, 每个朝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都大不相同,而这些制度却逐渐被淘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先秦时期,各国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选贤任能便成为一个统治者极其重要的政治素养, 选士、养士制度应运而生,该制度下诞生了诸多谋士, 某些君子甚至曾号称“食客三千人”。谋士之中不乏有惊才绝艳之辈, 他们也给社会带来了大变革。

    然而有了他们的存在, 使得奴隶制加速走向消亡,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国后,谋士制度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实质上却被更加适合当时情况的军功爵制取代。

    天下大定后,军功爵制再难出头。王朝几经更迭,到了汉代,封建国家逐渐发展壮大,仅仅是贵族及其后代已经无法填补现有官职空缺,统治者对人才的需要诞生了科举制度的前身——察举制。该制度考察人才的德行、知识、法令、贤名,即“四科取士”,本身是个好制度,然而发展到后来,竟被各地世家大族、豪富权贵利用,弄虚作假,最后甚至演变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场面。

    而后来的统治者也从中发现弊端,才会以征辟制、任子制等作为补充,然而这些制度也无一不沦落为权贵的工具。

    统治者与其他既得利益阶级的矛盾显现,最终催化出科举制度的诞生,而这一制度也将延续至封建制度末期。科举制之所以能存续这么久,它的优越性自然是无可匹及的,但同时,以往的科举制度也有着各种弊端,比如将女性群体排除在外、参与成本过高等。

    虽然这些弊端并不能危及它的地位,但许清元就要往严重的方向去阐释,而且要说的合情合理,令人心悦诚服。

    察举制为什么会被淘汰?因为它没有成功让真正的平民阶级进入官员队伍,本质上国家权力依然被权贵阶级垄断,在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之下,腐朽的制度和低下的官员素质,将王朝推向覆灭。

    而将女性排除在外的科举制度又何尝不是如此?畸形社会分工极大地限制女性的权力,一方面让统治者错失许多女性中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相当于禁止将近一半的人口从事生产工作,限制了国家的发展速度。

    诸国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的发展速度注定要成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因此开放女子科举、允许女子为官于国有益、于民有益,乃是当今圣上千秋万载的功绩!

    许清元从国家角度出发论述,她希望无论是皇帝还是黄老尚书都能明白她们的重要性,而不是视她们为权力争夺的工具。而这样一顶为国为民的帽子扣下来,即便考官存有偏见,也不敢多说什么。

    皇帝坐视着诸位贡士,眼神一一扫过其中几人,心中也在掂量着哪些人适合什么职位。

    他第一个看向的人就是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哇叽文学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哇叽文学|完结小说阅读-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给我们带来轻的和膨胀了的东西,但是那些重而坚固的东西都沉没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