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让外戚再次伟大》24-30(第9/19页)
众民丰而非万民丰。各道苦心经营,本朝历代圣主也时常调遣人力物力,调平抚弥各道的弊病,却始终不能全然奏效,有时短暂奏效后,一场大灾,所有努力便毁于一旦。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见解和建议呢?
这是真正大略的问题,而非什么以小见大。
梁道玄想得却是——考官阁下,你怎么知道我上辈子考过国考申论?
这就是结合国家现有政策,分析国家现有形势,解决国家现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提案。
乍一看,这是在询问如何创造盛世,实则不然。问题中所求之盛世,乃是各地可以雨露均沾同享时清海宴尧风舜雨的盛世,这就成了回答的限制条件,有框无架,具体的理论要士子自己搭建。
只不过问题里没有申论那样的具体案例,只言大而略小,反倒给了更多发展空间。
但这样一来,大家回答可能都是泛泛扬言,怎么宏大怎么写,他如果从善如流,反而失了自己过往拆解问题后通过现实例证与现有政策再度整合的经验和优势。
既然人人都着眼于大,那他就反其道行之,以大导小,分解整合!
梁道玄满心欢喜看完试卷,提笔才发现,糟糕!忘记磨墨了!师父和表哥都提醒过他,要边看题边磨墨节省时间,这回可是白白听了那样多前人经验。
他飞快添水磨墨,草稿纸上试试写感,脑中构思腹稿成型,如此敏捷迅速文思泉涌,他自己都有些惊讶,大概是思维记忆有两辈子的时效性,梁道玄落笔便有了立意的起点。
科举文章有一点要义,叫做欲言先引,要么是古圣贤,要么是史书载记,也有前朝名篇的摘章引句洋洋洒洒,这都是不错的开篇。
梁道玄稍加思索,最适合自己文章构思的援引篇首,当是左思的《三都赋》。
“臣闻治世之道,多藏于纲纪文章,地态疆异之辩,古有名篇。左太冲成三都之赋,洛阳纸贵,其有言‘美物者贵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当如是也……”
他的立论非常简单,想谈优势,就先实事求是。各道情况截然不同,就像《三都赋》里每个地域要设计不同的描述方式来诠释地域特色,从物产到人文,覆盖全面后,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论断。
紧跟这段总启,梁道玄再按照此篇文章的方法总论“以大导小”进行拆分。
“道与世之兴,非人不显……”
写到此处,他又觉得这句话略显浮夸,草稿上飞快勾掉,另起一行:
“靖民有道,化微而润细……”
这句他很满意,意思是说想要海内民生改善,还得着眼细处。
而后的文章,经过这次改动,反倒更顺畅运笔落思。先是写十六道各地之风土之异——能写出这些,多亏梁道玄自小爱读各地的方志与游记胜概,再加上从南到北走过一遭,虽足迹不能说遍及山河各处,却也作为论据支撑他的论点。
细节抛出,经过润色,分析部分完成,结合实际的施理就要落地。
梁道玄既然决心写“小”,就不起泛泛的空题,只贴合他的主旨说:大家虽然都渴望盛世,但却不能让沿海道渔民像关内道农户一样期盼风雨自天上落下;有些偏远地区的人们为舜的弟弟象建立祠庙供奉香火,可在文教兴盛的地区,象是百姓和读书人口中批判了多年的反面典型,不孝不悌,死不足惜。从自然和人文上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是自然和历史决定的,尧舜禹汤来治理咱们国家,也得遵循。
换句话说,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客观规律也是要认的。
这样一来,后面的字句就显得十分有力度。
有些地方在本朝建祚之初,饱经战乱,想要这些地方富庶如斯,就要多调集人手人力,结合地方的现有条件,在不虚耗民力的基础上,“为民竞利,徐图丰荣”。
而真正的困难,就是将以上行为细化,正所谓“一道之广,一策不支”,还应落到县以下地方衙门,由下而上,报听施政之难,由上而下,估评难之所在。
言及此处,梁道玄觉得自己已经写得足够具体,可还差一些升华与强调,一是增添文章的格调与笔力,二是这毕竟是个科举考试。
“伏惟圣朝百载洪基,亦其微乡。先皇遗仁德芳,天地纵广如一十六道,亦可盛也。天地之清明,可昭日月,江河之东往,可表苍茫。”
有了基调,还得锦上添花。梁道玄知道自己文笔绝非华美雕琢之类,却善于字句间的巧妙布局来实现笔力的创显。
这时候最好是来一段漂亮的排比,可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史为鉴是上佳的选择:这样既有前人史籍中脚踏实地的正例可以让文章落地不显虚浮,又能彰显自己的阅读量值得入榜上举,更近一层。
梁道玄这一年补了不知多少史书阅读题,写下这段简直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当今皇帝乃是幼主临朝,题目所问问题确实存在,但请给现在的朝廷和圣上一点点时间。不要惧怕眼前一时的困难。
如果宜安之战中,秦没有败于赵国,那也未必会有“奋六世之余烈”②的扫清六合;
如果没有篡位的王莽,光武帝也不会有中兴之良机;
如果乱臣贼子不以唐隆之变乱纪于朝纲,玄宗也把握不住时机,一朝力挽狂澜。
一切困难都代表机遇。
当下的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困难,而是挑战和未解决的功绩,等待圣上和贤臣们一道并肩携手解决,这是时代赋予的绝佳时机!一旦把握,圣名必当垂范千古,盛世何愁不润泽四方?
很好,结尾就这样写!
誊写完毕,已是点烛时分,巡考已开始收卷。梁道玄再查验一遍,确认无误,借着最后的夕阳,递交出自己最重要一科的答卷。
这时,他才感觉饥肠辘辘与疲惫压身。
幽微的烛火随夜风摇摆,初秋闷热稍稍减缓。梁道玄取出入贡院时因检查夹带而被戳烂的糕饼,用木汤匙舀着入口,可是实在太干,考场不是书房,没有温度适宜的茶水亦或甜汤,他只能吃一勺糕饼碎屑,就一口凉凉的水。
饶是如此,因饥饿作难,他还是吃得飞快,解决了整天的餐食。
疲惫就在饱腹后袭来。
梁道玄勉强侧躺在又是条椅又是床案的木板上,盖好薄被,略去寻常在家中一系列洗漱保持清洁的步骤,唯独漱了漱口。
眼睛一闭,筋疲力竭席卷全身,他的意识在剧烈的活跃后归于沉寂,什么都不再思考,沉沉睡去。
第27章 吞舟之鱼(二)
“这……这题目, 哎!我是真的老糊涂了!”
陈棣明叹气敲腿,新裁的纸叠要被他揉烂在颤抖的掌心。
崔鹤雍眼见他焦躁的懊悔由衷而发,忙问:“京畿道解试的策题可有不妥的地方?老学士,您慢慢说。”说罢亲自奉茶。
陈棣明哪有心情喝茶, 呆呆坐着, 许久才道:“都怪我, 因觉得玄之不缺书本文章的锤炼,给他多讲门道与经验之谈,谁知这次解试出题反其道而行之, 我那些岂不都成了夸夸其谈?”
解试的试题是崔鹤雍傍晚从衙门回家路上亲自买的,书肆前人潮涌动,薄薄一张纸就要二百文散钱,可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迫不及待一睹崇宁二年京畿道解试策题真容, 特别是那些有亲友入了贡院的买家, 更是一买两三份, 送去沾亲带故的人家同阅。
崔鹤雍是考过的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