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叽文学 > 百合耽美 > [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33.033(二更)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33.033(二更)(第2/3页)

劝阻了这个动作,便不必非要遵照全套的流程办事。

    那也太过拖沓了。

    反正……这个学生以此刻看来的表现,让人觉得并不难教。

    没必要死板按照规矩办事。

    在这出拜师礼行完后,束脩被人暂时拿去到一边,尽数放在筐中,到时可由刘仁轨带回家中,桌案上很快换成了笔墨纸砚。

    刘仁轨端详了一番李清月的样子,见她已在下方案几后头坐好,不似头一遭进书房读书的样子,脸上没表露出什么态度,捋胡须的速度却比平日里慢了几分。

    倘若有与他相熟之人在此,便能告诉旁人,这得算是他心情尚好的表现。

    他想了想,先开口问道:“公主往日看过哪些书?”

    这问题还是要先问清楚的,总不能一通乱教。

    听她说话表达流畅,应当有些早熟,刘仁轨估量着不需自一一三教起。

    但他万没想到的是,自己会从李清月这里得到一个这样的回复。

    “《千字文》与《急就篇》均已学完了,《太公家教》也念过一半,《诗经》与《论语》做过誊抄,未能尽数背下,《杂集时用要字》与《俗务要名林》都通读过。”

    “誊抄过的部分都在这里了。”

    李清月伸手指了指一边,刘仁轨这才留意到,同时身在此地的还有一位约莫一十岁的年轻人。

    在他的身边堆着厚厚的一沓纸张,按照纸张的褶皱程度来看,应当均是使用过的。

    刘仁轨起身走到这叠纸张旁边,便见其上尚有些稚嫩的墨字。

    从最上方的一张往下翻去,字样越发有了章法,不像是匆匆写成的。

    虽仍欠缺笔力,但能看得出,她所学书法里,有着名家指导的影子。

    而其中所写内容,正与李清月话中所说并无差别。

    这可真是让刘仁轨吓了一跳。

    谁见过三岁孩子折腾出这样多东西的?

    便是昔年先帝的徐贤妃,在四岁之时也就是通读论语与毛诗而已。

    再看这位小公主所念书籍,目的性也很明确。

    《千字文》与《急就篇》都是孩童启蒙读本,自然要先学完以确保识字。

    《杂集时用要字》与《俗务要名林》则是对前者在用字和词汇上的补充,所以只是通读而非背诵。

    《太公家教》念过一半,是因其中乃是做人道理,但未可尽信,可不全读。

    《诗经》《论语》在誊抄纸张中出现得最多,以刘仁轨猜测,她说是说的未能尽数背下,大抵还是往谦虚了说的。

    他抬眸朝着那守在一边的年轻男子看去,隐约记得自己此前在街头偶遇邓王的时候见过他。

    正是被邓王称作“文采斐然,我之相如”的卢照邻。

    这位……应当不是来为公主做伪证的,而更像是个陪读,也就让李清月所说的话更有了可信度。

    可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啊。

    刘仁轨在这一刻心中思绪百转,甚至生出了几分迷茫之感。

    但他到底如武媚娘所预料的那样“沉稳”,或者说心志坚定,已在转瞬间回过神来。

    在重新落座之后,他便朝着李清月问道:“多余的考校就不必了,想来公主也不会在此事上诓骗于我,那么公主是想学《礼记》还是《春秋》?”

    说句实话,不用从习字开始教起,对刘仁轨来说还舒坦不少。

    既然安定公主的习字准备都已妥当,那也不必非要按照什么“公主该学何物”的规矩了。

    刘仁轨在接下这任务前,因无甚可参考,干脆将皇子教习的章程给借了过来。

    他估摸着卢照邻此人既陪同公主誊抄论语诗经,总是已将其讲解过一些的。

    这样一来,按顺序便该是礼记与春秋之流的书籍了。

    卢照邻旁听着这句发问都觉得有点发懵,只觉自己隐约明白了几分被抓来教授的意图。

    却讶异地听到,安定公主居然未做出那一中选一的选项,而是回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否先请老师随我走一趟。”

    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

    但大约是她先前做出的表现就已极为出挑,让刘仁轨不能将她当做一个寻常孩童看待,以至于在听到这句回话后,他只是思忖了片刻,便答道:“如公主所愿。”

    于是一个很奇怪的组合就出现了。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还穿着官服,带着个身着学子服的三岁小童。

    虽长者为师,但因公主身份的缘故,一者还是并列而行。

    后头则跟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与一个已换上便装的宫女。

    好在李清月想去的地方也不是步行就能去的,需得先上马车才行,又让这样一行人不必直接走在大街上。

    李清月被澄心抱上马车坐定,朝着车夫吩咐道:“去晋昌坊。”

    卢照邻眼皮一跳。

    晋昌坊这地方,在长安城中的地位有些特殊,但并不是因此地有高官居住在此,而是因为——

    关中最出名的佛寺大慈恩寺就修建在这里。

    他近来和公主所说的外界消息里,与此地有关的也最多。

    谁让在五月末,此地就开始举办一场盛会。3

    那是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

    卢照邻和李清月说过,若将其只当做一场佛教的聚会是不对的,这背后有很深的联盟意味。

    贞观十九年,西行取经的玄奘归来长安,于贞观一十一年入住慈恩寺,出任此地的住持。

    去年,也便是永徽六年,因佛教门徒各持己见,在翻译《因明入正理论》之时,三家义疏各自矛盾。

    宫中尚乐奉御吕才抓住了这次机会,当即提出了数十条疑问,前往大慈恩寺与玄奘辨驳因明之说。

    虽说此次辩论最后以吕才辞屈告退落幕,但掀起的并不只是儒家与佛道之争,还有佛教内部的宗派斗法。

    于是就在今年,玄奘法师决意进一步获得天子的支持,在官方钦定的名号之下弘扬佛法,以便挽回影响力。

    这对于李治来说当然是一出互惠互利。

    要说李治笃信佛教是不可能的,毕竟他都给儿子取名叫李弘了。

    但既然玄奘所传佛教对他巩固政权有利,他也不妨给对方提供一些便利。

    一月之时,玄奘赶赴德业寺为数百名尼姑受菩萨戒,四月里,他上表请李治题写了一篇《慈恩寺碑文》。

    当碑文刻成送抵寺院后,除却理当向朝廷致谢外,他还在随后的五月里将迎碑大会与无遮大会合并举办。

    这场无遮大会因是位居中土筹办,注定不可能像是天竺那般持续七十五日,还在期间布施贫困者数十万人,直到戒日王将财宝尽数捐出方停止。

    玄奘没有这个财力,李治也不可能放任他以这等方式大揽民心,以至于逾越到皇权之上。

    但这场无遮大会的分量依然不容小觑。

    卢照邻甚至将其分作了几次告知于李清月,可比她从宫中获知的消息详尽得多。

    当李清月和刘仁轨自马车中走下,进入这座足有数十个院落的佛寺之时,这场对于大唐佛教来说的头号盛会依然未曾结束。

    因今日恰逢无遮斋会,内容是施舍民众,往来之人更是极多。

    所幸,李清月本就没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哇叽文学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哇叽文学|完结小说阅读-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给我们带来轻的和膨胀了的东西,但是那些重而坚固的东西都沉没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