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东汉]我有母后》第 41 章 石蜜(第2/3页)
伯姚点头道:“榨完柘浆的柘还有甜味,可见榨汁这道工序还有进度的空间。”
周怀连连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双辕犁都节省了一头牛,圣上还不满意。若圣上知道咱们压榨柘浆的出糖率和所费人工,恐怕也……”
伯姚道:“周令不必担忧,咱们细细研究就是。石蜜从无到有,周令是大功一件,至于效率和出糖率,如实告知圣上进度即可。”
周怀道:“也只得如此。”
次日一早,周怀带着几匣石蜜进宫,先面见皇太后。邓绥拈起一块红褐色的石蜜,观察了一会儿,让马秋练尝尝味道如何。
马秋练拿起石蜜放到口中,浓郁的甜味一下子充斥着她的味觉,细细咀嚼,那独属于石蜜的风味抚慰着每一寸舌头。
马秋练吞咽干净,又喝了水,仍有余香。
“启禀陛下,上林苑令熬制的石蜜甘美醇厚,别具风味。”马秋练如实赞道。
邓绥点头,转头问起周怀石蜜的制造和产出情况。周怀一一答了,将石蜜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说了。
邓绥听了,赏赐了周怀等一众人,并勉励他们继续改进工艺,又让他与长乐太仆蔡伦讨论石蜜后续章程。
周怀带着赏赐满怀欢心离开崇德殿。这次在陛下面前留了名,下次只要再做出什么成就,就能升官了。
邓绥让陆离将石蜜分赐众人,班昭马秋练曹丰生等三人也得到了相应的赏赐。
马秋练接到赏赐后,疲劳一扫而空。虽然在宫中很累,但赏赐丰厚,皇太后每遇到郡
国上贡的美食,不忘她们,正如这次的石蜜。
邓绥不重口腹之欲,将自己份例中的大部分都给了刘隆。而刘隆呢,吃了几块石蜜解馋后,又回到了上辈子不爱吃甜食的状态,留了一小部分泡水,其他都交给太官,让他们研究加了糖的饭菜。
另一边,周怀还未见到蔡伦,蔡伦就已经明白皇太后的意思了。这些年宫中通过卖纸张以及纸制品赚了不少钱,这石蜜也是一个来钱的路子。
蔡伦心中琢磨起如何利用石蜜挖空豪族的口袋,为少府攒下钱财。
周怀拜见蔡伦后,又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蔡伦听了,赞他道:“想陛下之未想,你做得很好。改进工艺上若有什么需要,随时来找我。”
周怀虽然想独揽功劳,但他手底下的那些人种地养花是好手,要改进工具,还得找尚方局的人。
于是,他陪笑道:“您也知道我手下的人都些粗手笨脚的人,还要劳烦长乐太仆派几个人过来帮忙指教。”
蔡伦含笑应了,叫来几位巧匠跟着周怀回上林苑。
人走后,蔡伦继续思考起如何利用石蜜赚钱的事情。
雒阳是国都,城中居民有几十万之巨,每日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石蜜不能和粟麦争地,否则将会导致雒阳粮价上涨,百姓生活困苦。
除了这个原因外,雒阳的土地多集中在豪族之手,也没有这么多的空地种植柘。
这种植柘的地方只能往雒阳之南寻找了。好在这石蜜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送。
蔡伦思来想去决定在益州、扬州、荆州以及交州等州部的几个郡县试种。
想毕,蔡伦提笔开始写奏章,写完又请教了郑众,修改了几处,然后誊抄下来呈送皇太后。
邓绥知道这石蜜的制造和刘隆有关,看完后,将这份奏表也让刘隆看了。
刘隆想了想,对于奏表上所言颇感兴趣,道:“尚方令所言的那几个郡县都种植了早稻,粮食有盈余,种植柘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邓绥点头道:“他考虑地很周全。朝廷还要派出一些熟练的农户和工匠到南方教导百姓种植柘以及熬制石蜜。”
提到南方,刘隆又想起了棉花。他对母后说道:“南方水热充沛,说不定会长一些利国利民但尚未被发掘的东西,或是如嘉禾那样的良种,或是如柘这样的美味。母后,不如下令让地方官进贡些新奇的物件,不拘贵贱,只能果腹保暖都可。”
邓绥闻言,想了想,道:“隆儿言之有理,只是怕郡国会争相进贡新奇贵重之物,不仅不利民,反而有扰民害民之嫌。”
刘隆听了,仔细想了一下,发现自己果然想得太简单,又道:“朝廷派遣官吏专门寻找这些东西,这样如何?”
邓绥颔首道:“正好朝廷要派人去南方熬制石蜜,不如把这个任务也交给他们。”
刘隆没有意见,手上又拿起蔡伦的奏表,突然想起了造纸术和印刷术,道:“母后,东观中的博士若是校出五经,不妨刻版印刷
出来在郡县售卖。”
邓绥道:“前些日子,刘博士回话说是校验出一些书籍?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我等下吩咐尚方局让他们多招些工匠早些开工刻版。”
“校书不易,刻版不易,恐怕要花费十数年的功夫哩。”邓绥叹了一声。
刘隆笑起来道:“这都是士人常看的书籍,妥善保存,书版能用好久。再说这是教化百姓的好事,即便花费再长的时间也值得。”
造纸术和印刷术是刘隆打破世家大族知识垄断的重要武器。刘隆很庆幸现在世家大族还处在形成的阶段,皇权对上世家大族几乎占据了碾压的优势。
皇家要收拾某个世家大族还是容易得很,但若等待东汉末年,那些世家大族拥有巨大的社会声望,想要动他们就要面临社会舆论的讨伐。
刘隆很庆幸处在被誉为贵族政治初开始的阶段,现在一切都有可能。
晚上,陆离为二人端来饭食。距离新野君去世已有一年,身为外嫁女的邓绥守丧结束。她的饭菜才出现了荤菜。
吃完饭,刘隆想了想,问道:“母后,熬制的石蜜可有送给几位舅舅?”
“我已经派人送去了。”
刘隆沉思道:“舅舅们还要为新野君守孝,但是兄弟姐妹们都已经除服。年长些的表兄将要入仕,年龄小的要学习。”
“宫中诸儒皆备,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长远计,母后早些接他们进宫,或学着做官,或学习经书。”
邓绥迟疑道:“大兄固执,怕是要再过二年才带孩子们回京。”
刘隆摇头道:“大舅太……实诚。他们在家中,一家人要吃两种饭,怕不便宜,不如早日接来得好。大的为郎中,小的入学,都在宫中,有母后看着,大舅舅还担忧什么?”
邓绥道:“我写一封信寄到新野,也将你的意思说给大兄。”刘隆笑着点头。
刘隆回到前殿,和江平说了这件事。江平心里叹气,嘴上说道:“圣上说的是。邓氏早晚都要重回京师,不如圣上先张口卖他们一个好。”
刘隆听了,没有说话,他正有此意。邓氏以母后马首是瞻,是他的助力。哪怕只回来几个不顶用的小孩,也是有用的。
这不仅表明态度,也给邓氏以及邓氏的联盟们一颗定心丸。
邓绥的信寄出没多久,就有马车载着邓氏的女娘儿郎来到京师。
刘隆又多了一个伴读——邓广宗,叶侯邓悝之子。邓广宗比刘隆大了三四岁,性格比阴泰更沉稳。
他来时,众人位置已经安排定了。学渣阴泰想换到后排,逃避先生的法眼,但是邓广宗以位置已定不宜更换为理,坚定地拒绝了阴泰,与梁不疑一起坐到第三排。
邓广宗肯定是误会阴泰的意思了。知道阴泰性格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