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五年基建,三年种田》80-90(第8/13页)
眠问出口心中便有答案。
张榕肯定他的猜测,“是活字技术。”
书坊名声越盛,招来不少人的目光,同行之间最为敏感,从发行量上就能看出书坊印刷的实力。
这家书坊上门寻求合作不过是拼死一搏,因它本身体量小,在南康书坊接取书商订单后,被挤兑出市场,最终不得不破釜沉舟,上门以求合作。
“您曾道不限活字推广,叶领队便以此整合府上的书坊,将之拧成一股绳,以求扩大经营范围。”张榕解释道。
江无眠了然,这事儿定然是谢砚行在背后支招。
自从恩师做了布政使,一举一动,明里暗里皆有人盯着,不好在明面上做什么,便借师娘那边的路子往来。
尽管迟早被人弄清,但也能提防一二。
谢砚行既能做出如此决定,必然是发现《南康月报》的优势所在——作为府衙的喉舌,掌控舆论方向,引导大势。
单从这几张版面看,首版向大周百姓普法,告知当下大周以法治理的依据所在;紧接着是南康府当下的商业市场风向,敏锐的商人从中提取府衙发出的信号,借以赚取钱财;庞大的书生群体更关注放出的科举相关文章,来自学政、教谕的观点能拓宽破题思路;最后的广告版面更是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流通,还能源源不断为书坊带来利润,双赢。
可以说《南康月报》针对了大部分识字群体,即便是不识字,在茶馆、酒楼处还能听到说书先生定时定点念报。
娱乐活动并不多的时代,读报听报显然属于其中之一。
听得多见得多,民智愈开,何愁没有人才做事?
算着时间,江无眠道:“新来学徒学得如何,若是能习惯,自即日起,《南康月报》改为半月报刊,再加两个版面。”
张榕忍不住回忆在韶远县奔波的日子,“半月一出,七日内定稿,七日内印刷,时间紧促了些,有新印刷机械在,倒是能赶上。不过,再增两版,是要做成何物?”
江无眠拿出他规划好的新排版,“分区不换,律法、科举各增加一版面,原有的政令、科举、商业、广告四版不变。”
相比上次排版,这一份内容更多,宣传的风格不再严肃,甚至于有些欢快。
张榕一眼看出这是江无眠亲手操刀,从文章上看,风格与江无眠本人可谓是大相径庭。
初拿到手,张榕看得颇为不适应,待到后面确实默不作声加快速度,这一看再也没放下。
直到看完最后一版,才出声道,“大人前些日子调阅卷宗,是为刊登文章?”
江无眠增加的律法版面中,不再是简单的几行大周律法,还有实例讲解!
尽管换了当事人名称,但张榕一眼看出这就是前几日码头的偷窃案。在这一版面上,江无眠把诸多细节略过,只写了两个主体之间发生的冲突。
在下方,每一行描述都有细致讲解——依据哪条律法判定,是根据大周律法还是依照南康府的部分政令,期间还参考双方态度,偷窃之人是否反省、是否有过前科,受害人是否选择谅解等等,从而得出最终判定结果。
令人惊诧的是,最下面还有一个相似题,没有判定,仅有一则案件过程,交与阅报之人自行判定,并欢迎向书坊投递答案。
江无眠颇有些看热闹的心思,“下一期选几个答案,在新版面上刊登。”
张榕:“……”
您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
码头那件偷窃案,至今还有人津津有味地议论。月报再进行追踪报道,热度久居不下,再出一例相似案件邀请诸多人品评决断,怕不是过些日子就能写一出折子戏!
不得不说,这种形式的文章的确更受百姓青睐,比咬文嚼字的枯燥律令好听多了。
八卦嘛,谁不喜欢?
另外便是科举相关的改动,原定的版面上刊登文章,经义策论轮番换,改动后增加了数术解析。
数术,大周所强调的“数”指阴阳五行数术学说,而江无眠所谓的“数术解析”指的是“数学”,即形式科学。
针对当前教育来讲,数学一道是小道,是辅助“数术”的工具,并不受人重视,然而在实际应用上,这比大部分经义都要多。
毕竟出门买菜都要用数学最基本的加减算钱。
当然,能登上报纸的自然不会是如此简单的解析,所以江无眠出了一道经典题目。
张榕翻开相应的版面,白纸黑字写着“鸡兔同笼”。
以免会算的书生没钱,江无眠还好心地留下大片空白,以此作为答题纸。
张榕:“……”
为找真材实料的算学人才,您真是煞费苦心。
第087章 发行
无人料到, 短短两期过去,南康月报竟是大作改动。
时间变成半月一报虽有些出乎意料,可依当前的追捧程度, 不难看出书坊此次决定格外恰当。
然而版面与内容变动, 便让诸多人所料不及,从商队到百姓都在急切地审视第三期报纸内容,文人之间更是见面就问新出的两道题究竟有没有得出答案。
在一二期时, 报纸虽说引起南康府部分区域——码头商队与韶远县大部分人——关注, 但不可否认的是, 商队占据大部分的购买份额。
毕竟售价高,内容多是粮价相关, 商队第一时间嗅到商机,自不会放过发财机会。
百姓之间是口口相传, 还是那个理由——价格太贵, 性价比不高。
听闻刊登了粮价,也是托人在县城里打听,少有人买上一份。
倘若家中有书生文人倒是好些,有想省钱的,寻书生誊抄几份带回, 过程之中能获得报纸上的信息。
但也仅限于此, 很少有书生主动掏钱买报。
科举相关内容太少, 多数是商贾之事, 有那银钱不如直接买本举业书来的划算。
然改版报纸一出, 书生文人之间火速流传开!
自打报纸一物传开,南康府上的人多了一个娱乐方式, 听说书先生念报。
即便是进了冬日,各个茶馆里仍是热闹非凡。
桌上沏一壶茶, 袅袅雾气氤氲,茶香墨香混坐一团,再上两三盘小菜,等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拍,齐活!
今日里唐秀才与好友约好在茶馆里一聚,叫了一壶茶,点上两三盘点心,心中再度惋惜为何醉流霞不开在府城之中,好让人一探究竟。
去吃过的好友回来赞不绝口,恨不得搬到醉流霞住着,可惜那地多让商贾之流占着,他们最多过去吃顿饭。
等到伙计上完,说书先生坐好,两三好友也将入座,唐秀才笑道:“说书人一到,就见你们踩着门槛到了。”
白衣书生许秀才拱手,“唐兄此言差矣,分明是报纸一到,小弟便追过来了。”
这话赶得巧,说书人润了嗓,惊堂木一拍,展开报纸念道:“时,建元二十五年,冬……”
几人说笑声一停,听说书人报上这期的政令,但不曾想,今日这出竟是个案子!
三人面面相觑,不由倾身侧耳,聚精会神听说书人向下念。
与其说是案子,不若说是判决书。
案件相关人的信息已被抹去,只留部分细节,但还是能听出原形来,让讨论度本就不低的偷窃案又增添一份热度。
唐秀才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