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110-120(第12/15页)
就出去玩?
起身出学堂,林泽眼疾手快拉住黄朔衣角,“黄兄,咱们这是不用上课了吗?”
“并非不讲学,路上夫子会一边赏玩一边说。”黄朔的回答依然是简明扼要。
林泽心里涌出一股新奇之意,这算不算一种很超前的教学理念。
林泽自己不是师范生,不太懂那些教育理论,总感觉挺超前的。
十六人跟随石夫子踏上赏秋之路,刚来北山书院那天,林泽就不停感叹这座书院景色的雅致,今天就能游一游,心里真是相当畅快。
从学堂出来,沿着石子路,走进大讲堂侧面的园林。秋天的树木,大都呈现不同的黄色,还有小部分终年青翠的,映照在潺潺流动的水面。
“此水引自北山山脚,你们瞧,这时节,最为清澈澄净。”石夫子坐到水边大石块上,说完,王夫子还吟诵了一首诗。
林泽等人三三两两在石夫子附近,聆听和观察。毕竟上午王夫子在讲授《大学》时,着重点过,修身之法在于格物。
石夫子抬眼看向诸学子,“还记得《春秋》开篇隐公元年之事吗?”
“回夫子,记得。‘春王正月…公子益师卒’”
很快就有学子背诵了这一篇,林泽赶紧将心神集中在师生两人的对话上。
他是第一次上石夫子的话,多听多看为好。
石夫子点点头,弯腰捡起水中的一片黄叶,朝诸学子问道,“王正月,诸位有何看法?”
林泽跟着思考,王正月翻译是周王朝历法的正月。
这一篇是隐公元年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最著名的就是‘郑伯克段于鄢’,当然还有其他内容。
文章很短,但包括的内容特别多。
比如这个“郑伯克段于鄢”,孔子其他什么都没写。
大家光看这句话,根本不知道郑伯为什么要搞共叔段,怎么克的?
兄弟之争为什么要用‘克’这个字眼。林泽是有原身基础的。他知道这年代‘克’是翻译成战胜,什么情况下才用战胜?是用在国与国之间的斗争。
想了一圈,林泽什么思路也没有,‘王正月’就是一个时间,后面发生什么事没写,又跳到三月,写了隐公与邾仪父在蔑地结盟。
不过根据《左转》记载,林泽知道正月隐公成为摄政王,而三月时,隐公因为摄政而想和邾国结好,因此两国在蔑地举行了盟会。
真是,少看一个字都弄不明白这历史书啊。
不过林泽答不上来,班里还是有好几个人能说的,“回先生,‘王’是指周天子,本书以此历法记鲁国之事,可表明其并未在公然反抗周天子统治。”??原来还有这种内涵,林泽简直开了眼,谁能想到是这个解读法?
“不错,鲁国为姬姓,在周天子式微之际,仍用周之历法,表明其对周天子的归顺。然而楚国却用夏历,其心可见。以此微小之处,诸生可见孔夫子的态度如何?”石夫子继续引导大家思考。
这个问题林泽倒是懂了,孔子在写《春秋》时,用这种细节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仁”和“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尊不尊重周天子这个细节,展现的是‘礼’,孔子表扬鲁国的守礼。
再看看其他同窗,大家面上都是了然之色,更有同学举一反三,“《春秋》《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吕氏春秋》则用夏历。”
石夫子笑了笑,起身继续走。学生们自然跟着一块,期间石夫子会带大家念念诗词,或是即兴赋诗一首。
整个过程都是张弛有度,林泽有种在玩中学的快乐感。
先是来到书院后山的暮春河,水流蜿蜒,犹如一条闪着细碎银光的绸带,在山野间静静地流淌。
岸边有楼台廊桥,一直延伸到前面尽头的银杏林。
一路上,石夫子都会有不同的切入角度讲《春秋》。基本都是把问题抛出来,让林泽他们思考。难一点的直接原地坐下,让大家交流讨论。待有一定的结论出来,他再点评指正。
虽然石夫子的课堂,不用做笔记,但林泽学得非常投入,而且对每个知识点的记忆很深。
比如一读到‘王正月’,他马上就想起,在大讲堂侧边的园林里人工小溪边发生的对话。
众人随着石夫子一齐盘腿坐在暮春河畔的杏林中,落满一地的金黄杏叶,
像是一张铺在大地上柔软的毯子。
“今日之课,临近尾声,谁来说说《春秋》中孔子对周礼的看法?”石夫子温声道。
众学子刚才已有相应的答案,故而这时候起身回答的不少。而有些人没有开口说,并不意味着不会答,只是更喜欢聆听罢了。
林泽自从中午转变心态后,又上了石夫子这种形式的课堂,也忍不住站起来说了说自己的看法。
“先圣推崇周王室和周礼制度,认为周王室是天命所归、万世不易的正统,周礼制度是天下共同遵守、不可改变的法度。学生在读《春秋》时,觉得孔子在其中展现的准则有以下三个,以变通为本、以时势为纲、以实用为准。”林泽回答的逻辑依然带有比较明显的理科思维,这是为了在组织这种即兴回答的语言时,有逻辑可以更准确,不跑偏,让听众更清楚自己表达的内容。
石夫子赞赏地看向林泽,示意他坐下,“这位学子答得最佳,读《春秋》能有如此认识,实为难得。‘以变通为本、以时势为纲、以实用为准。’此话,为师记下了。果真如先圣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林泽微微低头,“多谢先生的赞扬,学生定当以此为勉励,继续努力。”
林泽是真开心,为自己的进步,不管是学识还是心态。
这句话的组织格式,在体制里待过的应该挺熟悉,套路文来了,林泽仿照格式,总结的这句。
浮生半日闲,这节课终要散去…
第119章 第 119 章 祭文难写
放学路上, 大家三三两两,踩着夕阳的余晖回斋舍。
左边是金灿灿的树林,右边是金闪闪的河流,晚间的秋风带着山林独有寒凉, 迎面吹来。
林泽两手环抱身前, 猛地灌一身凉气, 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为避免感冒的下场, 加快脚步往回赶。
“林兄——”后头有两个同窗追赶上来,林泽闻声放慢脚步。
林泽朝两人礼貌问道,“刘兄、雷兄,不知有何要事找清珩?”
“无事无事, 恰好一块放学, 你是不是要回斋舍?咱们都是同路的,顺道继续聊聊《春秋》。”刘一阳飞快拱手道。
原来是这样, 讨论学习问题可以, 就是确实有点冷。林泽拢拢衣服,“二位这时辰有些凉, 咱们边走边说如何?”
“好好~”两人自然是同意的, 他们也冷得要流鼻涕去。
雷荣宗走在林泽左手边, 偏头切入话题道, “林兄, 你住哪间斋舍?”
“我在砚池斋, 你们呢?”林泽道。
这话刚落下, 刘一阳、雷荣宗两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我们也在砚池斋,竟然没能遇上林兄, 实在不可思议。”
“竟然还是这样的巧事?”林泽便细细问他们住的地方。
原来两人住的是十人间的通铺,与林泽住的单人间比较远,加上书院太大,进出路径多,难怪一直没遇上。
两人得知林泽住单间,难免露出艳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