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弄玉》70-80(第13/17页)
扬,贡士们走进殿内,龙座威严, 两侧文武百官肃立,目光如炬。
普天之下最为位高权重的人就坐在那儿,紧张与期待交杂着在心头盘旋,官家坐了没多久就离开了,留下主考的是其他大臣。
江泠被太监引领着入座,等到一声令下,开始动笔答卷。
滴漏一声一声响过,钟声再次敲响时,江泠停下笔,在太和殿坐了这么久,腿都麻了。
其他贡士亦是浑身冷汗,大气不敢出,殿试,不仅是考学识,还有应变能力,有的人哪怕一路通过院试,解试,省试,也会在殿试的时候败下阵,面见天子,坐在大殿上,双腿发软,手抖得提不起笔,这样的人,就算才学再好,胆小如鹌鹑,也会被当廷黜落。
贡士不得在宫中逗留,夕阳西下,远处传来暮鼓之声,众人赶紧离开。
宫门外等待着许多人,叶秋水带着仆从伙计,江泠一出来,立刻上前搀扶住他的胳膊,伙计已经掀起帘子,马车内点着香薰,热着茶,叶秋水扶着江泠坐下,捏捏他的肩膀,说:“哥哥累不累?”
比起解试省试时那样在贡院里臭烘烘呆个几天,廷试倒舒坦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力,江泠轻声道:“还好。”
叶秋水笑了一下,问他:“什么时候有结果呀?”
“就在这两日。”
殿试的结果出得很快,考官们先评选好几份试卷,再交由皇帝点评,由天子决定出最终的一甲三人。
自从上次宋府的管事来过后,两个人就搬了地方住,还是客栈掌柜帮忙找的地方,宋府的人来过几次,找不到人,又急又懊恼。
回去的路上,叶秋水犹豫许久,问道:“哥哥,你想同宋家相认吗?”
江泠以后要做官,没有亲族的话容易被人诟病,虽然,宋家也冷血冷情,可江泠与宋氏毕竟是母子,总归是有些情分在的,叶秋水希望他以后的路能好走些。
江泠原本靠着车厢小憩,听到她这么问,睁开眼,看着她。
她是真心关怀他,并非为了巴结宋家,与宋家结亲。
江泠说:“我只有你一个亲人。”
声音沉稳、郑重。
叶秋水眼眸微微睁大,因他这句话,心里暖暖的。
她靠近江泠,低声道:“哥哥,可是,没有亲族做靠山,没有人扶持,以后会很难的。”
江泠和江家闹得很难看,甚至闹到了衙门,他虽然是受害者,可是也有人说他太决然,就那么与族人撕破脸,想来是个不好相与的,他是贡士,多少人打听他的消息,很快,京城的人都会知道,他就是宋家的表少爷,再与宋家闹僵,外人还不知道要怎么说他。
宋家屡次示好,江泠都置之不理,次数多了,宋家怎么可能还会舔着脸继续求和,江泠既然不愿意为他们所用,那他们自然也不会笑脸相待。
江泠知道她是担心他,她处事周到,为他着想,考虑了许多事情,防患于未然。
他抬手,轻轻拍了一下她的头,“别担心,既来之则安之,没有亲族支持,我也会一步步往前走。”
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她要是有心事,慌乱时,江泠就会拍拍她的头,安慰她。
叶秋水总能因此安心,今日也是这样,她眉头的愁绪渐渐消散,心想,是啊,她根本就不用为此烦忧,因为江泠就是这样一个人,寡言少语,但却很执拗,他有自己的原则,不会说为了仕途可以走得轻松些,为了以后能平步青云就去讨好谁。
他觉得江家眼界低,为了那些眼前能看到的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如果继续和这样的族人纠缠,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江泠毫不犹豫,果决地脱离宗族,宋家为了不被拖累抛弃他,也会为了利益再来亲近他,昨日之我,未必不是明日之我,江泠不需要这样虚假的亲情,他自己本身就在前进。
叶秋水低低一笑,“嗯,知道了。”
马车回到暂住的地方,是城北的一方馆舍,远离嘈杂的街市,适合读书。
叶秋水现在已经很富有,想买什么不必犹豫,为温饱问题发愁好像已经上辈子的事情了。
她可以眼睛都不眨地租下一间僻静的院落,回到家,看到桌上摆满了账本,涂涂画画,还有各种京师城区,街坊的路线,居住轻狂,以及空余门面的图纸。
江泠拿起一张端详,问道:“芃芃,你想在京城租铺子吗?”
叶秋水点头,“想,不过还没决定好。我想回到曲州后,同胡娘子她们商量一下,先弄些货物过来卖,等搞清楚京师的行情后再决定也不迟。”
江泠说:“我帮你打听打听。”
他是贡士,常出入宴席诗会,认识的人也多,消息灵通,若想要打听什么,比一个初来京师的小女娘要轻松些。
叶秋水笑容明亮,“谢谢哥哥!”
江泠嘴角微微牵起,在桌前坐下,翻开一本书看。
*
贡士留下的考卷全部铺陈在桌上,主考官按照评选出来的优良,将考卷从好到次排列,呈到皇帝面前。
身着窄袖常服,戴垂脚幞头的皇帝拿起几张,低头翻阅。
考官们已经商议出初步的排名,只等皇帝敲定。
廷试考的是策问,题目“民之官为何”。
贡士们答得都很好,为官者,天地帝师再上,而后是民,心里没有百姓,当不了好官,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陈述衷情,这道题没有什么难答的,皇帝随意翻阅,却在看到一张考卷的内容后停下,无他,只因这个贡士不仅谈到了民生,还说到了兴农的重要性,农之于民,不仅是生计,还是一种安抚治下的手段。
他说,民之于官,非独顺从而已,官之于民,亦非独统治也。两者当共谋福祉,同享安宁。惟官民一心,共力耕耘,方能国泰民安。治国之道,抑末而扬本,保农而固本。官民同舟,农事为楫,共渡安澜,共谋丰年。此乃古圣先贤之遗训,万世不易之至理也。
民与官,舟水相依,甚至更可以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这名贡士的文章写得与他的字一样,刚劲,严肃,没有华丽的辞藻,若论才情,在这一众贡士当中只能算平庸,但胜在逻辑清晰,观点也鞭辟入里。
“这个贡士叫什么名字。”
皇帝问道。
考官上前,“回禀官家,这名贡士叫做江泠,是曲州人士,去年还中了解元。”
皇帝眉梢微抬,“哦?还是解元,将他参加解试时的考卷呈来看看。”
解试的考卷都有留存,话音落下,立刻有人去取,不一会儿呈上前,皇帝看几眼,有些讶然,“他是什么出身,倒像是务过农的。”
不然怎么能写出如何治理虫害,兴水利的文章,虽然相关书籍很多,但别的考生大多总结的都是书上的知识,很少可以有人写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个考生运用的,却是自己积累的经验。
考官讪然,顿了顿说:“京中传闻,他是宋家的表少爷。”
“宋家的?”
宋家谈不上大族,但族中有人做官,在京师也算有根基,族中子弟不至于务农。
考官接着道:“不过,这名贡士与亲族不和,与宋家关系也不好,臣听闻,他性格乖戾,不敬长辈,据说,他父亲还是个罪臣,不过,严尚书倒是极力为他担保。”
“严敬渊,他那古怪性子,还有看得上的人?”
谁人不知,严大人雷厉风行,两袖清风,为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