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叽文学 > 古代言情 >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00-11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100-110(第24/38页)

还未上正轨,他得继续盯着。

    昌平州府的人请他去县衙一叙他是没有料到。

    密云县令在县衙后院宴客。

    酒过三巡后和丰总算是知道这次宴请他过来的目的。

    “缺人收粮食?”

    “这个好办,请人呐,去别的县城请啊。”

    昌平州府和气道:“今年请人怕是来不及,这秋收就这几日,若是错过了粮食怕是冻死在地里了。”

    光办路引就是麻烦事。

    别看这会儿秋高气爽,再过个十来天一场秋雨气温直线下降。

    和丰沉思片刻,“我们厂的火不能断。”

    炼钢就是这样,火常年不能断,不然铁料子就废掉了。

    “这样,我们厂最近新生产出一批收割机,下地实验后效果还行,不如试一试我们的机器?”

    钢铁厂肯定不能只做钢轨,不想办法找财路肯定会死掉。

    修轨道是个长期投钱工程,是个无底洞,若是不挣钱养活自己,钢铁厂根本活不下去。

    起先钢铁厂是想生产农具,菜刀之类,请示上面后,上面说不能跟民间争利,还指派了任务,让他们生产收割机。

    收割机是墨家学院研究出来的,需要靠马拉,马拉动车轮,车轮转动带着齿轮,齿轮带动收割机器将田里的粮食收割。

    墨家学院建校后开始研究,研究到一半遇见了难题,还是去宣武门的耶稣教堂请了洋人传教士才帮着解决掉难题。

    这边钢铁厂开始生产,那边皇庄的农学院就跟他们下了订单。

    收割机还没出现在市面上就先被兄弟单位给消化了。

    和丰想的法子就是先借用农学院订的这批收割机。

    每台收割机一天收个十亩地是没问题,昌平州山多地少,收割机完全可以补充人力不足。

    同时还能请墨家学院的师生跟着,看收割机可有改良空间。

    和丰提的机器,昌平州府的官吏都没见过,听得是半信半疑。

    酒足饭饱后,和丰请他们去看收割机如何工作。

    一群官吏骑马去了地头。

    平坦的田地里,一人站在马车上驱赶前方的两匹马向前走,随着马往前走,一个横躺的圆柱滚耙将地里的粮食压下,等滚耙子和后面的大铁箱子过去,地面上只剩下不到三尺高的根茎。

    马车也不是只进不出,左边还有个出口,不要的秸秆从这个出口倒出来整齐地躺在地上。

    昌平州的官吏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这个大铁疙瘩也太厉害了!”

    和丰更正道:“是收割机。”

    “不过这收割机也不是没有缺点,只能用在平地上,梯田和山地不能用,另外还需要马,牛的速度太慢了。”

    牛是牵着走,速度取决于牵牛的人,马训练得好想走多快就有多快。

    这在昌平州府通判看来全然不是问题,“马我们可以借,山地和梯田让人收,平地留给这收割机!”

    昌平知州跟着点头,“没错,趁着天气不错,赶紧收了。”

    收了税赶紧入粮库,今年的事就稳了,更不要说还在治下发现了这等利器,回头上奏朝廷也是他们的功绩!

    平谷县,经过康熙十八年的地震后,此地民生一直没恢复。

    今年开春,突然多了一批逃荒回来的人,县城内才算有些生气。

    这日河上多了几艘大船,大船运送了几架奇怪的铁箱子停在了岸口。

    纤夫卖力将船拉靠岸,岸边已经架起了一个巨大的滑轮组起重机。

    这个设备出现在京城后,迅速在京城周边传开,实在是用来卸载重物太方便了。

    在通州的码头出现后,很快成为不少码头的必备设施。

    对于商人来说节省时间就是节省金钱。

    此时绳索已经牢牢将铁箱子绑住,通过滑轮将铁箱子升起来,上方已经有人推动悬臂调整方向,悬臂转动后,铁箱子下方从水面变成了地面。

    绳索慢慢下降,没多久铁箱子就平稳停在地上。

    周围的人这才注意到这铁箱子下面有四个轮子,忽视多出来的奇怪东西,这个箱子跟马车厢没区别。

    悬臂调转方向卸另一个铁箱子了,这边有人牵着两匹马过来,马拉动铁箱离开港口。

    没多久这些铁箱子被卸完,船离开码头,下一艘货船靠岸,这个插曲被码头忙碌的人抛之脑后。

    直到隔日,码头这边人才知道那些铁箱子是做何用。

    “王财主家今年请短工种了不少地,前几日请不到人,都急上火了,听说刘家湾用机关收粮食非常快,直接领着家丁去请了。”

    “好像是县衙请的,收官田的粮食呢,今年出来做短工的人太少了,请不到人,官府也找不到人,我有个亲戚就住在那边庄子,说那机关很厉害,欻欻欻几下就将一整块地给收拾干净了。”

    “老刘,你家地不是还没收吗?要不去问问?”

    路边走过的一个老头摆摆手,“我家就那十来亩地用不着,一家人干几天就完事了。”

    “别问老刘,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是铁公鸡一毛不拔,他连出钱请短工都舍不得。”

    这人哈哈笑了一声继续道:“老刘,秋收多累,我记得你去年不是腰累出了问题,怎么今年还是苦干?”

    “还不如花点钱请那个机关帮你收,听说一天能收十亩地,你说你省这点钱做什么?别把一家老小累出病来。”

    老头板着脸没有理他。

    家里就十多亩地,人口还多,交完税剩下的不多了,哪里还有钱雇人,更不要说请这不知道要花多少钱的机关了。

    他又不是王财主家大业大不在乎这点钱。

    王德发骑着驴子往刘家湾跑,他的家丁跟在驴后面跑,这一队人马挺显眼。

    刘家湾官田,一群官吏站在田头盯着收割机收粮食。

    官田的粮食可是关系衙门上下的收入,平谷县这地方穷,没什么大油水,前几年那场大地震连像样点的土财主都迁走了,人口至今未缓过来。

    人少收不到丁税,衙门都指望官田产出吃饭,今年春日回来不少开荒的人,衙门大喜,当即招了不少人帮着开垦官田。

    眼看着地里粮食能收了,谁能想到找不到人收了,总不能他们这些老爷下地收粮吧。

    这难题自然报到上面去,谁能想到这才过去两天,上面就借了几台机器出来。

    “花了请短工的钱划算。”

    借机器收粮食是要给钱的,这钱按亩来算,一亩地六十文。

    请短工一日也是三十文,两名短工一日也能收一亩地。

    但是账不是这样算,这机器一日收十亩,四台一天收四十亩,短工还要提供吃住,请的人多花费也多,管理也有难度。

    “几位差爷好。”

    王德发下了驴子小跑过来。

    平谷县官吏回头见他,笑着跟他打招呼。

    平谷县富人不多,王德发也是在县衙挂名号的人,平日里也经常来玩。

    “王员外这般着急忙慌地作何?”

    王德发说明来意。

    “哦,是借这收粮食机器。”

    王德发一脸苦涩,“我这也是急得跟没头苍蝇一样,找不到人呐,这平谷县的人都去哪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哇叽文学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哇叽文学|完结小说阅读-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给我们带来轻的和膨胀了的东西,但是那些重而坚固的东西都沉没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