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叽文学 > 古代言情 > [东汉]我有母后

第 40 章 初心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东汉]我有母后》第 40 章 初心(第1/3页)

    曹丰生和班昭这对姑嫂又是不欢而散,但令人尴尬的是这两人还要在一处当值。

    曹丰生和班昭面色如常地拜见了皇太后,邓绥让班昭带曹丰生和马秋练一起学习处理奏章。

    曹丰生:……

    既然人都已经选上女史,其他的多说无益。班昭耐心地教导这两人,不出二日,二人差不多已经上手。曹丰生和马秋练晚上交替值班,为皇太后拣选奏章以及草拟诏令。

    相处的时间久了,邓绥明显发现三人风格大为不同,曹大家端庄持重,曹女史爽利干练,马秋练贞静娴雅。

    曹女史和马秋练由于是后来的,在处理政事上还很稚嫩,但二人皆积极主动学习。

    看到如此上进的助手,邓绥面露欣慰之色,期待几个月后这两人能如曹大家一样为她出谋划策。

    今年秋收丰收了!

    消息传来,刘隆觉得这大汉的天空都添了几抹明媚的底色。

    他一路开心地走到教室,突然看到梁不疑脑门上顶着个大包,惊问:“这是怎么了?”

    梁不疑尴尬地想要用手去遮掩,道:“启禀陛下,臣不小心磕着了。”

    刘隆转头,吩咐江平道:“你派人找太医令要一罐消肿止痛去血化瘀的药膏,送给梁不疑。”

    吩咐完,刘隆又叮嘱梁不疑道:“以后走路千万小心。”梁不疑连声道谢。

    刘隆坐在位上温书,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小声叫“圣上”。于是回头看去,只见耿晔冲他挤眉弄眼,小声道:“是别人推的。”

    刘隆起了好奇心,身子跟着转过去,小声问:“谁推的?”不看僧面看佛面。梁不疑是自己的伴读,难道这人就笃定梁不疑不敢向皇帝告状?

    耿晔道:“是梁冀,梁不疑的大兄。”

    刘隆觉得梁冀这个名字很熟悉,但想不起这人是谁。不过,若是这个人推的梁不疑,梁不疑为了家族颜面还真不会向皇帝告状。

    “梁冀?”刘隆疑惑的眼神盯着耿晔,鼓励他说得更详细些。

    耿晔听了,扫了一圈,发现梁不疑和刘翼都在低头温书,阴泰和郭盛头对头说笑,兜楼储正在描红,于是嘿嘿一笑,低声道:“他们兄弟不和,梁冀嫉妒不疑读书好,又成为圣上的伴读……”

    耿晔说着朝刘隆露出一个“你懂的”笑容,话中留白,给了刘隆想象的空间。

    “你功课写完了吗?”刘隆微笑着问他。

    “嗷嗷……”耿晔被人提醒,手忙脚乱地拿出作业本开始赶作业,正准备胡作一气时,听到皇帝再次提醒他道:“要认真些做。”

    认真些,根本做不完啊!耿晔急得抓耳挠腮。

    刘隆满意地转过身子,继续看书。

    梁不疑兄弟不和让他想起了大汉的风气,如今大汉朝野上下重名节。好多大臣都是推财让兄弟,才名起乡里,举为孝廉。

    刘隆不知道推财相让的人是真心相让,还是有意博取名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推辞征辟的人也日益增多。

    他敏锐地觉察到察举制选拔的弊端已经出现。由于察举制尚名,一些人开始人为炮制好名声,甚至开始拿朝廷的征辟刷自己的名声。

    想必未来“二征不起,九辟不就”将成为朝野的主流,一次次拒绝朝廷公卿的征辟,成就自己的绝世好名声,身为天子的刘隆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发生。

    朝廷需要的是勇于任事,积极进取的官员,而非向往“隐士文化”的兼职官员。

    想到此处,刘隆心中叹息一声,难呀。宋朝的进士之所以成为入仕主流,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达,就连农夫樵夫也能攒几个钱,冬日里把孩子送到学堂学几个字。

    现在的东汉呢?百姓生活在地狱模式下,国库比脸都干净。

    难呀,刘隆又叹息一声。

    骑射课结束,刘隆被江平扶下马,脸蛋红扑扑的,额头出了一层汗,秋日午后的太阳还是有些毒。

    他擦了下额头的汗,和伴读告别,回到崇德殿。

    王娥端上一卮水进来,刘隆见她,笑起来道:“阿姆回来了。”

    前些日子上林苑令过来禀告说仲姬得了重病,王娥十分担忧,刘隆就让她去上林苑照顾女儿。

    “仲姬可好些?”刘隆又问。

    “好了,都好了,奴婢多谢圣上开恩。”王娥的脸上露出感激的神色。

    刘隆点头,接过漆卮,低头看了一眼,只见卮中的水略混浊,鼻尖弥漫着一股清甜。刘隆以为是蜂蜜水,呷了一口,突然眼睛一亮,道:“甘蔗汁?”说完,他又喝了几口。

    王娥点头,笑着解释道:“上林苑的柘成熟了,这是压榨的柘浆。”

    刘隆问道:“母后那里送去了吗?”

    王娥点头,刘隆又问:“公主那里呢?”

    王娥笑着道:“不独公主,连几位伴读并女史都送去一些。”

    刘隆笑着点头,道:“我记得去年和上林苑令周怀说过,要用柘浆熬制石蜜,他做得如何了?”

    王娥回道:“上林苑令说送往宫中的是头茬成熟的柘,请圣上和陛下尝鲜。他们等柘大规模成熟就开始熬石蜜。”

    “原来如此。”刘隆道。

    刘隆喝完甘蔗汁,出了殿门,往后院里走。艳阳高照,天空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唯有天边飘着几朵絮状的白云。

    明晃晃的阳光洒满大地,一阵秋风吹来,绿叶沙沙作响,天地变得极为肃爽。

    刘隆突然浮现一个念头,这样的好天气要是出去玩该多好呀。

    进了后殿,刘隆见过母后,扫了一圈,发现曹女史和马女史分别坐在母后的下首,一人拣选奏表,一人提笔写字。

    他在母后身侧的小榻上坐下,开始做功课。刘隆想出去的念头越发强烈,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正是出行的好天气。

    除了灭蝗那次的上林苑之行,刘隆这些年几乎都过着二点

    一线的生活。

    想了又想,刘隆对邓绥说道:“母后,我久待宫中,想趁着好天气出去玩……不,寻访民情。”

    邓绥闻言,稍一沉思,道:“这些年国库不丰,社稷祭祀都是从简,今年幸得丰收,不若按制祭祀社稷。”祭祀社稷可以出宫。

    刘隆学过这些皇家礼仪,听到母后这样说,脑海中浮现祭祀社稷需要耗费的钱谷。

    今年才勉强收支平衡,还是简省些为妙。

    “西边战事未熄,东边夫余蠢蠢欲动,祭祀宜从简,我相信列祖列宗会明白我们的难处。”刘隆义正言辞道。

    邓绥闻言,看了一眼刘隆,道:“也罢,等国库充裕,再从容祭祀。”

    说完,邓绥顿了一下,道:“再过几日便是种麦的季节,不如我们一起去上林苑补上今年的先农礼。”

    今年正月发生了很多事情,又因为皇帝年幼,先农礼一直都是派遣二公从简举办。

    刘隆想了想,道:“好,我与公卿大臣端坐朝堂,离百姓太远,需要体会百姓耕种之苦。”

    刘隆本来还想着举办籍田礼,公卿大臣按品级二倍于上级。不过想想就罢了,这些大臣大多肤脆骨柔,便是按着他们劳作又如何,没有什么作用,还不如将来抓住七寸,“一击必杀”。

    邓绥闻言笑起来道:“好。”邓绥留刘隆吃了饭,才让他回去睡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 www.wajiwenxue.com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哇叽文学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哇叽文学|完结小说阅读-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给我们带来轻的和膨胀了的东西,但是那些重而坚固的东西都沉没下去了。